大皖新闻讯 7月7日,在合肥市高新区中安创谷二期的深空探测实验室展厅内金色配资门户网,大皖新闻记者看到了嫦娥四号的1:2缩比模型,这是人类首个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
“嫦娥四号能够稳稳当当地站立在月球背面,就有安徽合肥做出的贡献。”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介绍,嫦娥四号“腿”中的拉伸材料——“缓冲拉杆”,是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
嫦娥四号(1:2缩比模型)
当天,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总部设在安徽合肥,吴伟仁院士当选学会首任理事长。“近年来,国际深空探测活动蓬勃发展,人类文明的拓展、外层空间的和平利用与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吴伟仁院士表示,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将成为各国科学家交流合作的纽带、协同创新的平台、人才培养的摇篮。
据悉,学会将主要围绕月球探测、行星际探测、小行星防御等重点领域开展工作,包括研究国际深空探测发展态势、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活动、推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等等,“我们诚挚邀请全球科技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积极加入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吴伟仁院士说,学会争取用十年时间,吸纳五百个科研单位会员、十万名科学家个人会员,共同为探索宇宙奥秘、赓续人类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吴伟仁院士
采访中,吴伟仁院士表示,希望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的建立,能够把中国和世界连起来。“近10多年来,我们在深空探测方面的成就,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国际社会对我们高度认可。”同时,吴伟仁院士也提出,未来我们对深空的探测会走得更远,特别是在探索太阳系之后,要尽可能详细地探索银河系。“宇航员要想以更快的速度,走向更远的深空,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比如太空的强辐射、可能出现的小天体撞击等,这时候,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是否能扛得住?”吴伟仁院士表示,这就需要今后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
现在,很多人都期盼着能去太空旅游,吴伟仁院士认为,航天领域的不断进步一定能够实现大家的美好愿望。“我想,未来的100年,人类也许能实现在月球上的长时间工作。”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实习生 武海迪 摄影报道
编辑 张大为金色配资门户网
兴泊证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